English

拥军赞歌

1998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

广袤的齐鲁大地是一片拥军热土。在这里,战争年代有用乳汁救伤员的“红嫂”,有义无反顾的支前模范“沂蒙六姐妹”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“爱民模范团”;如今,这里又出现了爱国拥军的“好军嫂”韩素云,战斗英雄任长伦,爱民模范徐洪刚、段志军……全国第一座拥军楼在这里拔地而起,迟浩田同志为这里的全国第一个军民共建村题词“首创军民共建,利国、利军、利民”。

现在,山东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双拥模范县市62个,占全省市县总数的1/3,全国双拥模范城数量连续4次居全国第一位。他们唱响了一曲地方支持部队的拥军赞歌。

政策拥军成效好

在山东各地,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队伍: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捧着一张大红喜报,向评上了“优秀士兵”的家属报喜。这是山东省支持部队“双争”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,也成了山东村寨的光荣事。

1995年8月,山东为支持配合部队开展“争创先进连队、争当优秀士兵”活动,出台了以激励山东籍士兵和驻鲁部队基层连队积极参加“双争”活动的6项措施:对山东籍优秀士兵登门报喜,增发优待金,退伍时优先安置,招工、招干、入学优先录取;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由县(市、区)授予“新长征突击手”或“三八红旗手”称号;对先进连队庆贺慰问。措施一出,全省各地纷纷响应:安丘市提出了10个方面的要求;潍坊市对荣立一、二、三等功和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现役军人,分别增发当年优待金的15%、10%、5%。山东省委副书记吴爱英说:“这六条规定增强了部队官兵争创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的信心。这些政策落实好了,驻军先进,地方光荣,战士优秀,故乡光彩。”

全省各级领导亲自到优秀士兵家中报喜,到先进连队走访慰问,并亲自把印有支持部队搞“双争”活动政策的小册子发到应征入伍的新兵手中。省、市各级新闻媒体还专门开辟了《咱们山东兵》、《齐鲁儿女在军营》、《绿色方阵》等宣传栏目,报道一些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的事迹。3年来,山东子弟兵为家乡增光添彩事迹不断涌现。仅去年,全省就为“优秀士兵”增发优待金800多万元。他们还为2162名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战士授予了“新长征突击手”和“三八红旗手”称号;优先安置退伍士兵2.3万多名,其中有6000多名城镇退伍优秀士兵成了企事业单位的骨干,有2400多名农村退伍优秀士兵被选进村级以上领导班子,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。济南军区的一位领导同志这样赞扬道:“山东的拥军,条条好政策,件件实在事,温暖官兵心。”

军队的事,小事要当大事办

在山东省曲阜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1996年1月的一天早晨,曲阜市市委书记许传俊刚刚走进办公室,便看见桌上有一封信,拆开一看,是一位名叫东庆堂的解放军战士写的,反映他家与邻居因小孩之间的事发生口角,继而引起双方纠纷,造成家庭成员受伤,希望市领导给予帮助。许书记立刻意识到此事关系到一位解放军战士能否安心服役的问题。他立即委托有关部门迅速处理,并明确指示“军队的事,小事要当大事办”,问题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。随后,许传俊书记又写信把处理结果告知部队,并鼓励小东:“要安心服役,保家卫国再立新功。”东庆堂深受感动,集中精力投入部队工作和学习,被评为“优秀士兵”,并荣立三等功。

立足部队多办实事,帮助基层官兵排忧解难,是山东省各级领导支持部队开展“双争”活动的显著特点。山东全省有8000多名党政负责人和厂长、经理担任了连队的名誉指导员。各地同驻军联合开办200多所文化夜校,组织军民学理论、学文化、学法律、学技术,共育“四有”新人。在配合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、支持部队完成军事训练等任务的同时,山东省各地还大力支持部队搞好“菜篮子”、“米袋子”、“书橱子”工程,不断改善基层连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。近3年来,全省各地为驻鲁部队划拨菜地3000多亩,使绝大多数部队官兵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;投入5000多万元,协助解决基层部队的行路难、用电难、吃水难等问题。

在山东省的第一个“小康县”长岛,这里的老百姓习惯把部队称作“俺们连队”,驻岛官兵也亲热地说“俺们村怎样怎样”。1997年5月12日,该县南皇城岛从国外引进的海水淡化脱盐机正式运转了。渔民们告别苦咸水时,最先想到的是岛上驻军部队,首先把淡化水管接到了营地,向官兵们免费供应。

用俺们的肩膀扛起部队建设

教子报国当好兵,如今已成为全省30多万军属的共同心愿;“宁挑千斤担,不分儿女心”成为广大军属的实际行动,并涌现出大批支持亲人在部队安心服役、争当优秀士兵的好父亲、好母亲、好军嫂、好支书。

薛月先就是好母亲中的典型代表。当儿子因家庭经济困难,抛弃大学录取通知书毅然入伍时,这位善良的母亲却对唯一的儿子吴锋说:“咱老百姓都知道,出门要上锁,睡觉要关门。孩子你去当兵,就是为国家看大门,让咱睡好安稳觉。”从那以后,尽管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薛月先一人肩上,伺候婆婆、母亲,照料生病的丈夫,耕田种地,可以说是苦不堪言。3年里,母亲、婆婆、丈夫相继去世,但为了儿子能安心服役,对家庭的不幸她却只字没提,而是封封家信报平安。当儿子思念家人流露出“对不起父母、不孝之子”的言语时,她鼓励儿子说:“咱孔繁森书记家里上有老母,下有妻子儿女,却不顾小家为国家,把一生献给西藏人民。你要以孔书记为榜样,扎根边疆,在部队当好兵,就是最大的为国为民尽忠,就是咱家的大孝子。”在薛妈妈的鼓励下,吴锋用三张优秀士兵和一张三等功的喜报,慰藉了3位亲人的在天之灵,回报了母亲的厚爱。

“军人为家庭争光,家庭为军人添彩”,这在山东全省众多的军人家庭里已形成一种风尚。有的父母给子女订下了“不喝酒、不吸烟、不要钱、不请假回家”的家规,有的还与子女共同制订了“你在部队争当优秀士兵,我在地方争创文明家庭”的协议。军属王振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。儿子在部队农场搞养殖,不仅被评为优秀士兵,还多次荣立军功。王振和与儿子便开展了父子立功竞赛。他向儿子学习掌握了养猪技术后,办起了家庭瘦肉型养猪场,自己致富后又帮助乡亲致富,带出了一个养猪专业村。一家人连年被镇上评为“双十星级文明户”。3年来山东全省军人家属中已涌现出10多万户“双文明户”、“五好家庭”、“科技致富户”,有2000多户优秀士兵家庭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。

在山东省的拥军政策激励下,近年来,山东籍的士兵中出现了“四多”现象:立功受奖的多,提干转志愿兵的多,入党当骨干的多,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多。仅1997年就有7万多名山东籍士兵被评为优秀士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